人大代表建议
索 引 号: 11330000MB1691376Y/2025-1010385070 公开日期: 2025-06-11
发布机构: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文  号: 浙卫建〔2025〕10号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台25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07-28 04:20 信息来源: 省卫生健康委 浏览次数:

张威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以中医药攀登工程20周年为契机,打造浙江省高水平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议》收悉。该建议对于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委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根据《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的规定》关于清单式答复的要求,经商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和省医保局,现答复如下:

序号

具体诉求

答复内容

1

建议进一步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一要健全和完善中医药多元化投入机制。二要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三要打造高水平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

我省以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围绕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供给、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一是落实中医药多元化投入机制。2021-2024年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财政支出近百亿元,年均增幅12.8%。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中医药重大项目建设;统筹安排省级中医医院基本建设、山区海岛县县级中医强院建设和大型医疗设备项目资金,夯实中医医院基础建设。加大对中医药特色学科和专科投入,统筹中医药事业相关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山区海岛县县级中医医院专科建设。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安排省级中医药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实施中医药重大研发项目,建设省中医药创新团队和形成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集合诊疗技术项目等。加强对中医药人才培育投入,岐黄学者、杏林工程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分别给予60万元/人、50万元/人、30万元/人和2-5万元/人经费补助标准,省财政对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医坛新秀分别给予60万元、40万元、5万元的经费资助。施行基于中医药服务量的财政补偿机制,已覆盖省级中医医院和7个设区市,2024年补偿总额近3亿元。二是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印发《浙江省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建立更可持续的价格管理总量调控机制,统筹平衡总量分配;规范有序的价格分类形成机制,将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纳入复杂型医疗服务项目目录清单管理。加大对中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新增和医保准入政策倾斜。新设熬拌敷疗法、脊柱侧弯矫正术、脐针疗法、中医手法排乳、浮针皮下软组织松解术等7个中医服务项目;将中药热奄包治疗、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小儿斜颈推拿治疗、刮痧治疗等9个中医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调整贴敷疗法、赘生物中药腐蚀治疗、骨折夹板外固定、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术、腰椎间盘突出正骨复位、小针刀狭窄性腱鞘炎松解术等31项技术含量高、耗时时间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平均调价幅度25%。三是打造高水平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积极推进浙江省中医院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支持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建设,指导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医一院、浙医二院建设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持续推进杭州市中医院、温州市中医院、湖州市中医院、嘉兴市中医院和丽水市中医院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以“一院一策”推进省级中医医院发展,支持市级中医医院“专精特优”发展,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中医药行动;完善中医药多元投入机制和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逐步扩大基于中医药服务量的财政补偿机制的覆盖面;建立以中医药服务量为基础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加大中医激励力度,完善以中医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工作。

2

建议进一步充分显现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一要打造优质中医药临床服务品牌。二要加快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

我委坚持中医特色优势与内涵发展,以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核心,坚持中西医并重,持续优化中医药服务。一是打造优质中医药临床服务品牌。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48个,数量位居全国第5。制定印发《关于开展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型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建设。制定印发《浙里中医·服务有礼》主题活动方案,优化“浙里中医”医疗服务,持续改善提升群众全过程就医体验。积极推动衢州市等地开展针灸全科化等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全面提高临床疗效,努力打造中医特色突出的区域品牌专科。着力推动衢州、湖州、绍兴、嘉兴等地开展“时令门诊”“节气门诊”“治未病中心”“中医护理门诊”等特色门诊,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特色化的中医药服务。二是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加快推进3家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25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加强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各级各类医院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组建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团队。推进实施“浙里新医学”三年行动计划,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制定全国癫痫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入选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9个。

下一步,我委将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高质量建设中医优势专科,打造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强化中医医院儿科、老年病科、康复科、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等重点科室建设。推动各级中医医院推出“节气门诊”“时令门诊”“冬病夏治”“治未病”等中医特色门诊。做深做实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和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试点工作。深入推进“浙里新医学”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形成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建设若干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

3

建议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一要打造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二要建设浙派中医传承与推广示范平台。三要建强中医药国际合作科研创新平台。

我省以科技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系统推进科研攻关、平台建设与国际合作。一是持续推进中医药领域科技攻关。在2025年度省“尖兵”“领雁”攻关计划中,专门设置“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药新药创制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等榜单,立项实施中医药相关科技攻关项目共31项。实施局省共建科技项目,重大、重点项目累计立项300项;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累计立项3812项。二是打造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参与共建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家中医药类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血液病、风湿免疫病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骨痹、再生障碍性贫血益气养心、肾病风湿证治、风湿脏痹证治等6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重组建设中医心脑血管病、中医“瘀毒”证、抗癌中药与天然药物、中药大品种培育与新药创制、中药数智化全链条质量控制与新药研发等5家省重点实验室。三是建强中医药国际合作科研创新平台。先后认定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现代中药创制与大健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比利时中药材药理分析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载体。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争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推进中医药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高水平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优化中医药学科体系,建设一批省市共建学科。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联合共建多学科融合科创平台。推进“现代中医药”重大科技专项,鼓励企业、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深入实施局省共建科技项目。

4

建议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人才结构。一是造就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二是以高水平医院为载体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三是强化省级中医药人才引领辐射作用。

我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全面优化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全力打造中医药人才集聚高地。一是培育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全省现有院士1人、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6名、岐黄学者5名、青年岐黄学者4名、省级名中医192人。推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十百千”人才工程(杏林工程),已遴选培养中医药杰出人才31人、领军人才67人、拔尖人才648人。推出中医药“千医培养百医遴选”项目,已培养认定省级基层名中医237人,省级中青年临床名中医88人。强化中医药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建设23个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传承创新团队。二是探索破立并举的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畅通中医药人才职业发展渠道。深化中医药领域职称制度改革,推进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卫生高级职称自主评聘改革,已授权59家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卫生高级职称自主评聘。对高层次人才进行专项激励,对公立医院聘用的急需紧缺、业内认可、业绩突出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可参考人才市场价格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印发《关于促进人才交流共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全职全时在我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工作的科研人员,满足一定前提条件,可以到与派出单位业务领域相近的医疗卫生机构兼职创新创业。实施校院企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从科研机构、企业选聘一批高层次人才到医疗卫生机构兼职,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等工作。三是强化省级中医药人才引领辐射作用。全省已建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28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169个;组织实施“百医千徒”项目,遴选省中医药百医千徒基层名中医传承人项目指导老师203名,继承人406名,通过师承教育模式,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深入实施中医药“杏林工程”和“百医千徒”项目,大力引育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中医药领军人才,定期开展省级名中医评选。加强中青年临床名中医、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等中医药骨干人才培育。强化“能西会中”的新时代大学生乡村医生等基层实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做好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高级职称认定申报工作,加强对各地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感谢您对我省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综合管理处  董宇

联系电话:0571-87709268

省卫生健康委

2025年6月11日

分享到:
关闭 打印

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浙ICP备190499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