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2482365/2024-07960 | 公开日期: | 2024-06-27 |
发布机构: |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文 号: | 浙卫提〔2024〕20号 |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693号提案的答复
金胜威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挖永嘉医派文化资源,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康养高地建设的提案》(第693号)收悉。感谢长期以来对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深入挖掘永嘉医派文化底蕴、建设中西医融合医康养模式等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商省文化和旅游厅,现答复如下:
一、浙江省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推动医康养建设情况
近年来,浙江省依托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充足的医疗康养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等,持续推进中西医结合医康养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
(一)强化中医药康养产业政策支撑。在浙江省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推动中医药向健康食品、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领域的跨界延伸,加快构建“中医药+”融合发展新格局。省财政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支持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激励文旅康养产业做大做强。
(二)推进中医药康养基地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运行的原则,建设“国民学国医”平台;开设《养生大国医》电视栏目,推出二十四节气中医药科普系列《养生知时节》和《诗画江南养生游》系列短视频。打造中医药康养文化体验场所,全省有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家、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家、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2家、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133家,其中,永嘉县中医医院永嘉医派主题馆获批第三批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三)促进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积极弘扬药膳文化,持续开展“浙江省十大药膳”评选活动,鼓励各地结合“百县千碗”推介活动,因地制宜打响特色药膳品牌。推进中医药特色小镇、中医特色品牌街区建设,打造了如磐安“江南药镇”,杭州河坊街、五柳巷和温州南塘、忠义等中医药特色街区;泰顺县人民政府与温州医科大学合作建设中国温泉康养谷等。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吸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康养高地建设。
(一)加强中医流派传承创新发展。出台《浙江省加快推进中医流派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成立浙江省中医流派研究中心;依托永嘉医派、丹溪学派、钱塘学派等浙江十大中医学术流派等,建设中医流派研究室、流派传承工作室。支持温州医科大学加强其在永嘉医派、针灸学派、马氏传统医学、南拳伤骨科王燛薪堂学派等中医药流派的传承创新工作,建设1-2个省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支持永嘉医派研究院挖掘整理永嘉医派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打响永嘉医派地域品牌。
(二)促进中医药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建设,制定建设指南和标准。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各地政府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并与城市建设、旅游休闲有机结合,打造一批中医药医养休闲基地。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研究文旅对中医药康养产业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温州市将南塘老街、忠义街中医特色一条街等做大做强,形成以中医药文化、养生养老文化为主的产业区,成为宋韵文化的重要阵地和平台。发展药膳文化,推进中医药与餐饮融合发展,以新老“浙八味”为基础,以保健康养、养生服务和养生产品销售为特色,打造药膳全产业链。鼓励医疗机构与院校、企业开展中医药元素产品的研发合作,支持中医药老字号及优秀中医药企业创新、跨界、融合发展,探索产业链新格局。
(三)拓宽中医药人才培育途径。支持温州医科大学开展以中医为特色的泰国孔子学院和泰国中医继续教育学院建设发展。支持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医学院等高校设立康复学院(康养学院)和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设立康养相关博士学位授权、硕士学位授权点,全面推动中西医医康养人才队伍培养提质增量。加强“西学中”人才培训力度,今年培训西学中学员1000人以上。做好中西医结合传承创新论坛,培训中医药人员2万人次以上。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中医药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联 系 人: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传承创新处 陈良敏
联系电话:0571—87709230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
2024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