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浙里行”:浙江中医药服务体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中华新闻通讯社浙江杭州讯(记者:李海良 通讯员:朱江华)中医药历来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近些年来益发受到了大家的重视。7月11日至13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举办“健康浙里行”中医药传承创新媒体采风宣传活动,走进浙江省的中医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医特色服务、中西医结合、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产业发展、中医传承等方面感受浙江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服务进一步提质增效。
浙江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在中医药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中医传承等方面加快先行先试步伐,着力把浙江打造成全国重要的中医药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不断打造新时代“浙派中医”的新格局新形象新成效。
为加快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中西医之间的差距,推动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优质资源有效扩容和均衡布局,浙江省围绕培育中医“名院、名科、名医”、推进“基层中医化、中医特色化”和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新路径。
多年来,浙江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的优势,建立以省、市、县级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其他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服务于一体的整合型中医药服务体系。
浙江在推进中医名院、名科建设方面,全省有4家中医医院入围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项目储备库。其中,浙江省中医院获批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单位。
“随着这些年的不断努力,中西医联合诊疗已经深入临床并不断得到实践和发展,形成了完善的中西医联合MDT多学科合作诊疗机制。通过这种联合诊疗,我们着力追求疗效1+1是大于2,同时费用1+1小于2,事实上我们也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浙江省中医院还将继续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带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中西医高水平结合,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争当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排头兵。”浙江省中医院院长高福祥说。
如今,浙江已建成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280个,20个中医专科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数量居全国第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70个。其中,浙江省中医院的血液病专科是全国首批的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疾病之一,同时还和杭州市中医院的肾病专科一起都被列入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7个专科成为全国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专科,实施22个县(市、区)基层中医优势病种建设项目。
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党委书记诸靖宇表示,医院经过多年的学科和专科建设,在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同时,推进综合能力的提升,形成了国家省、市级重点专科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医院现有武林、丁桥两大院区以及国医馆、制剂中心,其中肾病科和中医妇科中西医融合特色诊疗服务已走在前列。
浙江省自2017年启动实施中医药“杏林工程”人才培养项目以来,坚持中医药人才“引得进、育得优、用得上”,推进中医药人才代际传承,已遴选培养中医药杰出人才31人,领军人才67人,拔尖人才648人。同时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在实施省级基层名中医培养中,已培养三批200余名学员,组织开展中医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累计培养中医全科医生3000余人。
全省唯一一家经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原浙江省卫生厅)批准,集中医诊疗、中医养生、健康管理、学术交流等服务于一体的名中医馆所--浙江名中医馆建在浙江省中山医院,在名医资源上医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医院积极争取各方资源,为名中医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包括成立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组建传承团队、保障工作经费等。同时,鼓励开设名中医工作室门诊、推行名中医查房、支持名中医经验方开发,推动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总结与传承,加速青年中医师成长成才。目前,医院建有全国中医学术流派1个、国医大师工作室1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1个、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 7个、省国医名师工作室4个、省名中医工作室11个,规模和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作为目前在白唯一的一个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国方面由浙江省中山医院承担建设任务,帮助白俄罗斯民众了解中医药文化,成为外国友人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中白双方在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合作,讲好中医药服务新时代人民健康的故事,推进文化认同与文明互鉴,更好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记者在采访时,对该院党委书记马慧娟与“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的现场连线印象深刻。
当下,浙江依托在建的94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69个省级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人才帮带、基层帮扶、巡回医疗工作。支持名中医工作站县域医共体建设单位,将中医药基层服务纳入省级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任务和考核,有效带动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临床技术水平提高。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场景,2023年创建“浙江省中药全业链服务平台”和““山海”提升工程中医云处方提升慢病管理能力的实践与应用”2个中医药数字健康场景示范项目。浙江省中药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建设,有效贯通生产端、流通端和使用端的信息壁垒,以数据驱动中药全产业链过程管理,促进中药质量提升,推动全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覆盖种子种苗育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流通使用、代煎服务等产业场景的追溯标准,构建统一标识、统一赋码、统一接口、统一追溯、统一评价的全省中药全产业服务平台体系,搭建中药全产业链数据服务中心,打造数字化监管场景,形成中药产业一张图,有效提高中药质量保障能力。
“山海”提升工程中医云处方提升慢病管理能力项目,依托“浙里中医”和“浙里e生”平台,围绕“山海”提升工程中心任务,创新优化服务,构建中医云处方院间协作慢病管理应用模板。以中医处方云为载体,通过数字化、标准化方法,开展中医慢病的“云诊间”、“云点评”、“云随访”应用,实现操作标准化、方案标准化和处方标准化,打造以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云随访为重点的慢病健康管理样板,并在中医慢病诊疗同质化、专家经验推广多元化和应用体系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助力浙江省县域基层中医慢病服务能力提升。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院长胡智明对此项目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在浙江,86%的市级综合医院、94%的县级综合医院建有中医科和中药房,38家医院成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有中医馆。
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辖的4个站点均开设中医门诊,自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治未病”试点单位后,米市巷中心牵头启动“拱墅区治未病健康工程”。目前,可服务辖区5.2万名常住居民,为辖区居民提供中药饮片、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服务,中医药治未病服务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降低医疗成本,中医康复服务也很好地满足了当前巨大的社会服务需求。社区居民最多只需步行10余分钟,就可享受专业的中医诊疗服务。其中2022年打造的“红石板数字中医馆”占地240平方,涵盖中医药数据驾驶舱、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医远程医疗服务、中医体质辨识、心理测评、中医个人健康画像等模块。
目前,在浙江省绍兴市已建成了以市、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网底,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民营医院等为补充的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率先成为省内首个公立中医医院三级全覆盖的地市。基层基础扎实,市、县两级均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说到绍兴市中医院,很多人都会想起骨伤科。的确,本院骨伤科拥有传统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自制系列膏药外敷等特色,还细化了手足显微外科、创伤骨科(小儿骨伤)、脊柱关节科(运动医学科)等病区,素有‘骨折不开刀’之美誉。特别是近几年来,我院以传统为依托,不断开拓进取,将这种流传千年的越医精华发扬光大,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脊柱关节病现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颈腰椎病、肝胆病、肾病、关节病、脾胃病、内分泌、中医护理学、中医骨伤学等8个专科为省中医重点专科。”据绍兴市中医院院长陶建华介绍。
近年来,绍兴市大力推进医共体建设,坚持以中医基层巡回门诊服务、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中医服务体系建设。
例如诸暨市枫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配备了中医药物定向透入治疗仪、超声药物导入治疗仪、颈腰椎牵引治疗床、电子诊疗仪、TDP神灯、艾灸器等15种中医设备,开展中药、小针刀、针灸、推拿、拔罐、超声药物导入治疗、中药涂擦、中药热奄包治疗、穴位贴敷等13种中医药治疗技术。其中针灸理疗科为绍兴市中医重点临床专科--中医小针刀专科,中医骨伤科为诸暨市农村医学甲类重点学科。
上虞区中医院引进“醒脑开窍”针法、“雷火灸”、“督脉灸”等技术。院党委书记董黎山说,医院常规开展了“古法煎药”“针灸进病房”“进急诊”;开设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室、骨伤康复门诊等为患者服务。同时,医院在中医药特色诊疗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的科室,极具中医特色。”当下,该院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广大群众为目标,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多项措施,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柯桥区卫生健康局长金传芳聊起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三六九”伤科,说是绍兴中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柯桥区安昌分院伤科为嫡传团队。该分院发挥中医特色专科的优势,大胆创新,创造出了“整体辨证、手法整骨、夹板固定、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功能锻炼、贴敷膏药”的综合治疗方法。
在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扩面提质中,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2年3月全面实施‘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以来,建立了省市县医疗机构协同、中医处方共享、中医数据互联互通的服务新模式;推动了中医医疗机构临床、科研、服务的系统性重塑;切实提高了老百姓看中医用中药的获得感。”(文中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