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全科医生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 ​分身乏术,成了他们的新烦恼

发布日期: 2023-06-30 14:40 信息来源: 钱江晚报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吴朝香 孙燕 通讯员 朱江华 王蕊 李文芳 李少仁 沈小青 蔡蓓

17.jpg

俞瑞珺在看诊

全科医生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

分身乏术,成了他们的新烦恼

居民的信任,让全科得以更深入

2012年,硕士毕业的俞瑞珺从上海一家三乙医院离职后加入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这样的职业转换,除了家庭原因,还有俞瑞珺对全科医生的职业期待。“在大医院,很难和患者建立紧密的连接,大多都是限于单次就诊。”俞瑞珺觉得全科医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患者、制定方案。

俞瑞珺有位患者是位70多岁的大伯,肥胖、高血压、失眠、高血糖。反复就诊一年多,俞瑞珺想了很多种办法给大伯调理、治疗。“我经常会琢磨他的病情,这个方法不行,就想着换一种。控制体重那段时间,我会让他把每天的饮食发给我,再作调整。”

一年多之后,大伯的体重减轻,睡眠质量提高。

“他现在见到我就说:我是他的救命恩人。”俞瑞珺觉得言重了,很不好意思,但这又让她有了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居民信任了,我们也就能去仔细研究每一位患者的情况。”

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加入全科队列

就在家庭医生签约过程中,全科医生和居民的连接变得越来越紧密。

2014年,杭州率先启动全科医生签约服务。2015年,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开始。

全科医生的需求量和知晓度都极大提高。目前,我省的全科医生以基层为主,2022年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执业注册为全科专业的人数为24362名,比2021年增加644名。

任菁菁和戴红蕾曾经面临的“医院无全科学科岗、不知全科医生为何”局面,已悄然改变。

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杭州九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夏燕峰,于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这里工作。

“当时在杭州大医院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去基层,硕士生还是有优势的。”夏燕峰坦言。他学的是中西医结合方向的肾脏病专业,在社区也能学有所用。经过培训后,他转为全科医生。

事实证明,夏燕峰的专业优势确实发挥出了作用。“现在社区老年患者最多的慢病就是高血压、糖尿病,这两个病都会引起肾病。”

前段时间,50多岁的汪先生因为腹部绞痛来看夏燕峰的门诊。因为家族有胆囊炎病史,他觉得自己也患了同样的疾病。夏燕峰仔细询问后,判断可能是心脏问题,心电图检查提示心梗,他迅速通过绿色通道将其转诊到了上级医院。因为发现及时,汪先生逃过一劫。

夏燕峰当年入职时,全中心只有他一个硕士生,现在增加到7名。“大家越来越看好全科的未来,也因此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加入进来。”

要求越来越高,岗位也日益紧缺

很长一段时间,熊安胜和俞瑞珺的工作重心都是围绕家庭医生签约。杭州曾出台规定:每位全科医生要与1000名居民签约。

上门服务、电话随访、建立健康档案、数据更新……熊安胜和俞瑞珺都一度忙到飞起来。

但在熊安胜看来,签约是基础。“签而有约”,有效健康管理,才能让全科医生发挥用武之地。

“我们认为,全科医生最重要的是具备扎实的临床能力,能解决各种常见健康问题。”这是戴红蕾所在的浙大邵逸夫医院在进行全科医生规培时,一直强调的。

但熊安胜也日渐感觉到看诊能力提升的急迫。“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对全科医生的要求自然也水涨船高。”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吕晶直言。2018年,浙江省卫健委细化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项目参考清单”,要求各地对一般人群和十类重点人群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服务;2022年12月,浙江省级5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

为了业务更精研,俞瑞珺不断充电,取得了浙江省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合格证书和健康管理师证书。

38岁的章科是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杭州市富阳区常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16年来明显感受到居民需求在变化。“原来基本是看感冒咳嗽、腹痛、肠胃炎等常见疾病,后来更多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原来是单纯看病,现在需要帮助患者去解决有关疾病的任何问题,比如预约挂号、转诊、电话咨询、上门服务等。”

在章科看来,基层全科医生原来是什么都得懂一些,但也造成什么都不精。“签约服务开展后,也给全科医生上了一课:要得到签约居民的认可,就必须要提高自己业务知识,紧跟上级医院诊疗技术。”

熊安胜所在的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居民首诊率已达80%,“如果能帮居民做好健康管理,解决基础疾病问题,他们肯定也不愿动不动就往大医院跑。”

与此同时,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检验检查项目日渐完善。“这样便可以辅助我们完成更多的疾病诊治。”俞瑞珺表示。

最近几年,全科医生的需求量大增。在杭州上城区和西湖区卫健系统发布的招聘信息中,全科医生被列为紧缺专业岗位,不受最低开考比例限制。

吕晶最近正在忙人事招聘:“我们这里缺口还是比较大的,目前是每万人3位全科医生的配比,按照要求应该是4-5位。”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所需的全科医生有很明确要求:需取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或者有岗位经验,接受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从这几年的招聘来看,真正符合条件的不多,以规培为例,很多医学生毕业后接受的还是其他专科的培训。”吕晶还是坚持“宁缺毋滥”。

春天已至,但也有新烦恼

为了解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紧缺的问题,浙江曾推出“大学生村医”定向培养模式,一大批全科医生就此走上岗位。

26岁的大学生村医张俊,两年前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州市德清县阜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龙胜村服务站点,负责管理辖区内1000多位居民的健康。

“在基层做全科医生没那么简单,比如两慢病管理,村民血压高了,不是调整药量、换药就可以,要联合用药;再比如血糖控制,也不是用药就行,还要考虑每个人基础疾病。“初出茅庐的小张医生觉得自己最需要的就是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清县创新全科医生教学共同体暨农村社区医生培养模式,建立云实训平台、县域实训中心和12个基层实训点,对县乡在岗200多名全科医生进行分层递进培训。

张俊的前辈、德清首批大学生村医、德清县下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沿河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茹明玉,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家庭签约、入户上门、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花在患者就诊上的时间,没我预期的多。作为医生,还是想能尽量多地解决临床问题。”

从业多年的俞瑞珺也遭遇同样的瓶颈:时间不够用。

想更详细地问诊,但患者太多,“一位患者最多看10分钟,我一天门诊有六七十位患者,已经是看得比较慢的。”

她搜集到一些临床问题,想深入研究,但要服务签约患者、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分身乏术。”

这是全科医生们的“新烦恼”。

在任菁菁看来,全科学科的学科标识度仍不清晰。诊治未分化疾病应成为全科医师的主要临床技能之一,全科医师的亚专长亟待发展。但她觉得,全科医生的社会认可度已经大大提高,“当下,就是全科医学的春天。”

做了10多年全科医生的茹明玉,在基层见证了这个职业的变迁,去年,在她的支持下,儿子考进了一家医学院校,“如果他愿意,我还是蛮支持他毕业后做全科医生的。我挺看好这个职业的,被需要,有前景,也有无可替代的获得感。”

分享到:
关闭 打印

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浙ICP备190499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