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5月19日电(记者唐弢 邱世杰)浙江省政府新闻办18日在杭州举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有关情况。
近年来,浙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在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上,浙江建立大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标准13104元;颁布社会养老服务条例,养老服务连续15年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7万余名困境儿童和2373名孤儿纳入政府保障。
浙江坚持共建共享,聚焦聚力城乡社区建设,累计建成三星级以上社区民生综合体400家,“居民会客厅”1407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1.2家、拥有持证社工23.9名、专职社区工作者14人,“一老一小”集成服务落地社区、优质共享。
高标准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一直是浙江的奋斗目标。浙江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十年保持在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我们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同时,建设‘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在线’应用,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做到精准识别、快速识别,累计帮扶192万人实现就业。”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
坚持人民至上,卫生健康基础性地位更加凸显。借助数字化改革的东风,浙江创新推出“看病少排队”“出生一件事”“用血不用跑”等35项数字化便民举措;全省域推进“健康大脑+”体系建设,创新打造了“浙医互认”“浙里急救”“浙里防疫”“浙里护理”等一批重大典型应用,以更健全的机制、更高水平的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我们始终把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年来,从“农民健康工程”到“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从县域医共体建设到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这些重大项目的出发点始终是缩小城乡卫生健康差距,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