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2482365/2021-07500 | 公开日期: | 2021-06-22 |
发布机构: |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文 号: | 浙卫提〔2021〕29号 |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585号提案的答复
谢春凤等委员: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585号提案《关于高度重视青少年蛰居现象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近年开展的主要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智发育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青少年蛰居是近年来逐渐被公众认知的一种新发的社会现象,对于蛰居的定义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蛰居当前也未纳入精神障碍诊断范围,我们就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文件。2019年-2020年,我省相继出台了《浙江省精神卫生条例》《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浙江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 年)》,根据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特点,建立和完善了宣传(文明办)、网信、教育、公安、民政、司法、卫生健康、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会商工作。以上法规及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心理健康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纳入家庭教育重点内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宣教行动、心理健康环境营造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行动、心理健康进校园行动、抑郁症专项筛查行动,建立学校、社区、家庭、医疗卫生机构联动机制,落实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营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性环境。
(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省教育厅联合相关部门,按照不断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心理课程建设、危机干预机制建设,将心理服务的对象从单一的学生群体拓展到教师和家长,不断扩大心理服务覆盖面。截止2020年底专任教师(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C证以上)持证率达78.31%。各地教育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安排遵循各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参照《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试用稿),由学校根据学生实际选择相应主题。同时我委与省教育厅组织开展7个专题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讲座,点击量近34万次。
(三)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76家精神专科医院,全省294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有187家设有精神(心理)科门诊,精神专科医院实际开放床位25452张,全省11个市均设有市级精神专科医院,90个县(市、区)均设有精神专科医院或至少一所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达到100%)。同时全省县级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心理服务站建成率100%,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实现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扩大了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覆盖面,可以为蛰居及心理行为问题的青少年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四)开展生命健康实践活动及危机预警。鼓励学校结合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开展研学旅行和生命健康实践活动,使青少年从教室和家庭走向广阔天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经常进行户外锻炼,减少和避免蛰居,体会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014年起全省建立了心理危机的提前研判、预警制度,有效预防开学复课、重大考试、重大生活事件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根据上一年度的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危机事件调研分析情况,每年春季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对象发布心理危机预警,至今已连续发布8个年度心理危机预警,反响较好。编制《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并下发至各学校,为各中小学校做好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提供操作层面的指导和帮助。主动面向教师、家长提供心理服务,加强亲子辅导培训,搭建亲子辅导平台,促进和谐家庭构建,从而减少蛰居现象的发生。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正如您在建议中所提到的,当前存在公众对蛰居现象认识不足、专业心理健康人才队伍短缺、缺乏相应康复训练等问题,结合您的相关意见建议,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发挥卫生专业技术优势,组织专业机构和专家研究制定适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宣传资料,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蛰居的典型案例宣传,提高家庭和公众对青少年蛰居的科学认知。以学校、家长学校为平台,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供师资,配合教育等部门做好中小学生、教师、家长等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其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家长学校建设,以“健康大讲堂”为载体,组织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专家团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为家长和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等,开展亲子辅导导师培训,提高公众及家庭对青少年蛰居的识别干预能力,对因社交障碍、网络成瘾等心理行为问题导致的蛰居青少年,要积极引导其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
(二)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心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引领学生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学校美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增强交流沟通、减少孤僻和蛰居情况的发生。完善《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阶段侧重生涯启蒙;初中阶段侧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高中阶段侧重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合理规划学业。保证每班每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少于2课时,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进一步完善识别与干预制度,推进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落实中小学生蛰居现象的排查,强化入校体检与心理健康筛查。对于特殊人员,由精神卫生专业人士、学生心理工作者同步介入干预。
(三)开展青少年网络沉迷防治行动。网络成瘾是导致青少年蛰居的一个重要原因。2021我委开展网瘾防治研究,努力打造前端宣传教育、中端预防干预、末端治疗康复,学校、家庭、医院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全周期立体化青少年网瘾防治模式。我委联合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制定了《青少年网瘾防治工作方案》,组建了横跨多部门、多领域的青少年网瘾防治专家队伍,选取部分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网瘾防治工作试点并在杭州、宁波、嘉兴和绍兴等市开展网瘾情况基线调查和干预,组织专家团队制定浙江省网瘾防治技术指南并于下半年在全国率先发布。通过网络沉迷防治行动,影响和改变部分因沉迷网络虚拟世界的青少年生活行为方式,促使其早日走出蛰居状态。
(四)积极营造社会支持性环境。推动将青少年蛰居预防和接纳工作纳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支持体系”建设行动、“三禁三防三自”主题教育、“12355心灵花园”、线上“亲青帮”平台和线下12355平台、“守护健康,益动起来—12355 青少年健康守护行动”、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进行动等系列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儿童青少年蛰居等活动。2021年计划组织两期家庭教育指导专题培训,培养200名家庭教育指导师,作为种子教师指导家长开展有效的亲子沟通,提升亲子沟通能力,减少亲子冲突和蛰居现象。组织一次“家访”、一次筛查、一次生命教育、一次谈心谈话、一次家长会等“五个一”举措,关心关爱学生的心理状况。到2022年底,实现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包括蛰居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推动社会支持环境建设,营造更为宽容宽松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
感谢你们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联 系 人:省卫生健康委疾控处刘凯
联系电话:0571-87709071 传 真:0571-87709176
邮 编:330006
省卫生健康委
202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