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精神健康应重视早干预和后期康复训练

发布日期: 2017-10-11 14:44 信息来源: 浙江在线 浏览次数:

       昨天是世界第26个精神卫生日,今年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家庭”。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分别举办了健康宣教活动,精神卫生专家还与记者分享了两个典型病例故事——

       年轻小伙觉得被同事排斥而辞职

       土生土长的南方小伙小李在北方上了大学,毕业后也留在了当地工作。当家人为他的出色工作欣喜时,他不声不响辞职回了老家,还整日闭门不出,完全没有再工作的意思。这一宅就是半年,家人觉得不能再任由他脱离社会,于是前往市七医院咨询。

       在与市七医院副院长、精神疾病早期干预专家陈致宇交流时,小李吐露了心声。原来他在北方工作期间,下班后同事之间经常聚会喝酒,而他性格内向,但为了融入其中,也勉为其难参加聚会。见大家谈笑风生,只有自己不爱讲话而且插不上话,但几次之后,小李内心萌生出“他们是故意冷落排挤我”的想法。于是就更不愿意与同事们接触交流,关系也越发疏远了。同事们打成一片,更突显出自己的形单影只,半年之后,感到孤独的小李终于承受不住,放弃工作回了家。

       陈致宇发现,事实上早在大学期间,小李的内心就有这些负面情绪,觉得同学对他不友好、对他有偏见,但当时只是偶尔跟父母在电话里吐吐苦水。家长看这种情绪也没有影响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也就没放在心上。

       “从开始的没能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到之后的不习惯新工作和与同事交往,再到现在足不出户、逃避社会,这个情况是‘一脉相承’的。”陈致宇说,“因为负面情绪没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在他内心一直累积,就到了现在不愿出门,感觉别人看他的眼神都是怪怪的、说的话都是在议论他的地步。而这也是精神障碍患者中常见的关系妄想、幻听等症状。”

       据陈致宇的经验,就年轻群体而言,学生的情绪问题往往来源于对学习缺乏兴趣,主要表现为不愿讲话和跟人交流,甚至会做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而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情绪问题则更多表现为不愿意工作,也不愿意改变自己。“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家庭’,动员家庭、学校、社区等力量,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就可以帮更多人尽早拉回正常的生活轨道。”

       老人疑心家里人要下毒“害”他

       77岁的钱老先生目前在省立同德医院闲林院区住院治疗,闲时会带着病友们一起练练书法,他的字体苍劲有力,颇有几分大家气息。但在一年前,钱老先生完全不是这样的。

       2015年3月,钱老先生开始觉得“不安全”,“家里人没安好心”,给他倒杯水,他会质问:“你是不是下了毒要害死我!”起初,他的被害妄想出现,家里人只当他老了说胡话。渐渐地,发病频率越来越高,钱老先生开始睡不好,时常觉得墙上有人影,还十分排斥家里人。家里人意识到老先生可能存在精神方面的问题,于是赶紧带着他到了省立同德医院。

       经过检查,钱老先生有脑梗、脑萎缩,也就是说这些脑部病变引起了精神障碍,最后,被诊断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住院初期,钱老先生抗拒治疗,不肯吃药也不肯出去活动,要么练练气功要么练练书法。只有当医护人员夸他字好看时,他会显得非常高兴也很配合。

       医院心身科陈正昕副主任医师说:“患者情况属于混合型痴呆,功能下降得很快,所以我们要尽快进行治疗,从而延缓衰退的速度。”经过脑功能和精神症状两方面双管齐下的治疗,钱老先生病情稳定了,但反应慢、容易忘事的情况却出现了。

       为此,钱老先生又开始接受了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他喜欢的写字画画成了康复训练中的重要一环。陈正昕介绍,当患者经过治疗,病情稳定之后,医护人员就会对其进行后续的精神康复训练。“与以往单一手工劳作的康复手段不同,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借助先进的医学仪器与治疗技术,制订高度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同时,还积极地引入中医理论,对康复患者进行中医理疗,包括穴位刺激、电针治疗、中药足浴等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分享到:
关闭 打印

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浙ICP备190499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