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我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成效显著――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由6.4%上升到87.33%

发布日期: 2007-09-25 10:54 信息来源: 浙江卫生2006年第8期 浏览次数:

3月29日,2006年度全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回顾和总结了我省2005年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情况,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表彰了39个先进集体和22名先进个人,全面部署了2006年度工作任务。省卫生厅副厅长叶真、厅妇社处处长周爱珍、省筛查中心主任赵正言等领导参加会议并讲话,来自衢州市、东阳市妇幼保健院及舟山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的代表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各市(县、区)卫生局、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妇幼保健院有关领导和专家共90多人参加了会议。
叶真副厅长在会上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我省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情况,充分肯定了过去6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他指出,我省自1999年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以来,在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和三级管理中心的管理、指导下,经过6年的开拓发展,全省开展筛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已普及到1063家,建立了一套网络健全、队伍稳定的新生儿疾病筛查体系,形成了一支以专家及业务骨干为基础的技术队伍和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为主要力量的管理队伍。我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网络建设、规范管理以及科研创新等经验和成绩,已赢得全国专家和同行的肯定,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主任赵正言被聘为中华预防医学会新生儿筛查学组组长,这充分体现了我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在全国的作用和影响。6年来全省十一市(包括宁波)共筛查新生儿166万余例,筛查率从1999年年底的6.4%上升到87.33%,提高了81个百分点,共筛查出可疑新生儿10971例,确诊甲低患儿1146例和苯丙酮尿症65例,检出率分别为1∶1451和1∶25587, 绝大多数的患儿得到了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随访和追踪。通过建立病例档案,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坚持对治疗2至3年患儿停药前的综合评价,停药后半年至一年的随访,目前已有218例停药治疗,其中128例已恢复正常,另90例停药后3个月内甲状腺功能持续正常。全省广大妇幼工作者以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仅拯救了病人,给千千万万户家庭带来了幸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和遗传学疾病专家及业务骨干,推进了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促进了我省妇幼保健工作及科研创新水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叶真副厅长也指出了目前我省筛查工作中尚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一是由于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原因,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卫生工作基础的不平衡性,使我省筛查工作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二是一些基层卫生机构对采集样本操作不够规范,在血片递送的时间上也不够及时。三是一些患儿虽然通过筛查被发现异常,但由于没抓紧时间召回,无法在早期得到确诊,并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或治疗后失访、没有进行定时的复查等。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叶真副厅长要求广大新生儿疾病筛查机构和妇幼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重要性,更新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做为我们全面落实《母婴保健法》、《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的重要工作之一,作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预防出生缺陷与残疾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全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规范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提高筛查质量。他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难点,进一步提高筛查率、可疑病人召回率、血片合格率、补采率、备案率、经费结清率,降低血片不合格率和迟递率。各级筛查机构也要以创建等级医院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体系,加强筛查机构内部管理,积极推行规范化建设,加强筛查质量控制管理,充分发挥质控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筛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完善逐级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逐级对有关人员进行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积极推广信息的网络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召回率,及时为领导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筛查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坚持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知情同意原则,增强群众的主动参与意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厅妇社处  陈婉珍  省儿童医院  王雪飞)
分享到:
关闭 打印

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浙ICP备19049905号-1